朱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朱敏,1965年10月出生于江苏张家港,古鱼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人物经历
1965年10月,朱敏出生于江苏张家港。
1984年,从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地层专业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87年,从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现中国地质大学)古生物地层专业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90年,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
1993年—1996年,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6年—1997年,获得洪堡基金资助,在德国柏林自然博物馆进行合作研究。
199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9年12月—2008年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第七、八任所长。
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2年3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首届杰出研究员。
2015年7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
202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
2025年2月,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生物学领域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朱敏带领团队为解决古生物学与演化生物学领域一些长期争论不休的重大理论问题(如颌起源、有颌类起源与早期分化格局、硬骨鱼纲起源与早期演化等)提出了有影响力的新学说并提供了关键实证,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学术界对硬骨鱼纲起源乃至有颌类早期分化的探索,使中国早期脊椎动物研究稳居古脊椎动物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地位。
根据2022年2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网站显示,朱敏发表学术论著150余篇/部,其中Nature、Science、Cell论文16篇(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11篇)。
2013年,朱敏成为瑞典皇家科学院第三期阿特迪讲座的主讲嘉宾,做了题为《中国远古鱼类揭示有颌脊椎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的报告。
2015年5月12—13日,朱敏参加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举行的“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研究中的古生物学和分子学方法”学术研讨会,并以《The Silurian Xiaoxiang Vertebrate Fauna-a window to explore the early evolution of jawed vertebrates》为题作报告。
2019年 组织主办第15届早期脊椎动物国际学术研讨会。
Nostolepisscale remains (stem Chondrichthyes)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of Qujing, Yunnan,China, PeerJ, 2021, 通讯作者
Modeling scale morphogenesis in a Devonianchondrichthyan and scale growth patterns in crown gnathostomes, Journal of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21, 通讯作者
滇东志留系-泥盆系界线与肺鱼-四足动物分歧点的最小时间约束, The Silurian-Devonian boundary in East Yunnan (South China) andthe minimum constraint for the lungfish tetrapod split, SCIENCE CHINA EarthSciences, 2021, 通讯作者
Redescription of the Sanqiaspidae(Galeaspida)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of South China and its biostratigraphicsignificance, Palaeobiodivers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s, 2021, 通讯作者
Tracing the genetic footprints ofvertebrate landing in non-teleost ray-finned fishes, Cell, 2021, 通讯作者
Semantic segmentation of vertebratemicrofossils from computed tomography data using a deep learning approach, Journalof Micropalaeontology, 2021, 通讯作者
A new Silurian fish close to the commonancestor of modern gnathostomes, Current Biology, 2021, 通讯作者
Current Biology,2021, 第 7 作者
鱼类微体化石三维数据采集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数据分析方法, 3D DataCollection of Fish Microfossils and Data Analysis, BIO-101, 2021, 通讯作者
Early Silurian chondrichthyans from theTarim Basin (Xinjiang, China), PLoS One, 2020, 通讯作者
New material of thelodonts from Lochkovian(Lower Devonian) of Qujing, Yunnan, China, Vertebrata PalAsiatica, 2020,通讯作者
A redescription of the Silurian Sinogaleaspisshankouensis (Galeaspida, stem-Gnathostomata) from Jiangxi, China, VertebrataPalAsiatica, 2020, 通讯作者
ADMorph: A 3D Digital MicrofossilMorphology Dataset for Deep Learning, IEEE Access, 2020, 通讯作者
国内外古脊椎动物数据库综述, 高校地质学报, 2020, 通讯作者
Scale morphology and squamation pattern of Guiyuoneiro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early osteichthyan body plan, ScientificReports, 2019, 通讯作者
Reappraisal of the Silurian placoderm Silurolepisand insights into the dermal neck joint evolution, Royal Society OpenScience, 2019, 通讯作者
The postparietal shield of the Pragiandipnomorph Arquatichthys and itsimplications for the rhipidistiancranial anatomy, Palaeoworld, 2019, 通讯作者
VPPDB: Hosting the Data for VertebratePaleoanthropology,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2019, 通讯作者
The circulatory system of Galeaspida(Vertebrata; stem-Gnathostomata), Palaeoworld, 2019, 通讯作者
A reappraisal of the Silurian galeaspids(stem-Gnathostomata) from Tarim Basin, Xinjiang, Vertebrata PalAsiatica,2019, 第 2 作者
The posterior cranial portion of theearliest known Tetrapodomorph Tungsenia paradoxa and the early evolutionof tetrapodomorph endocrania, Vertebrata PalAsiatica, 2019, 通讯作者
A review of Silurian fishes fromnorth-western Hunan, China and related biostratigraphy, Acta GeologicaPolonica, 2018, 通讯作者
Redescription of Phymolepis cuifengshanensis(Antiarcha: Yunnanolepididae) using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newinsights into anatomical details of the endocranium in antiarchs, PeerJ,2018, 通讯作者
New polybranchiaspiform fishes (Agnatha:Galeaspida) from the Middle Palaeozoic of China and their ecomorphologicalimplications, PloS One, 2018, 通讯作者
人类颌骨源何处, 科学,2017, 第 2 作者
人类的面孔如何从鱼形祖先演化而来?, 科学通报, 2017, 通讯作者
A new osteichthyan from the late Silurianof Yunnan, China, PloS One, 2017, 通讯作者
The evolution of the zygomatic bone fromAgnatha to Tetrapoda, The Anatomical Record, 2017, 通讯作者
A Devonian tetrapod-like fish revealssubstantial parallelism in stem tetrapod evolution, Nature Ecology &Evolution, 2017, 第 1 作者
A new antiarch placoderm from the Emsian(Early Devonian) of Wuding, Yunnan, China, Alcheringa, 2017, 通讯作者
A new stem sarcopterygian illuminatespattern of character evolution in early bony fishes,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7, 通讯作者
我们的祖先从水里来——硬骨鱼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进展, 自然杂志, 2016, 通讯作者
A Silurian maxillate placoderm illuminatesjaw evolution, Science, 2016, 第 1 作者
Early gnathostome phylogeny Revisited:Multiple method consensus, PloS One, 2016, 通讯作者
A Devonian predatory fish provides insightsinto the early evolution of modern sarcopterygians, Science Advances,2016, 通讯作者
The Oldest Actinopterygian Highlights theCryptic Early History of the Hyperdiverse Ray-Finned Fishes, Current Biology,2016, 通讯作者
Redescription of Yinostius major (Arthrodira:Heterostiidae)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of China, and the interrelationships ofBrachythoraci,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6, 通讯作者
A new Early Devonian lungfish from Guangxi,China, and its palaeogeographic significance, Alcheringa, 2015, 通讯作者
A streamlined jawless fish (Galeaspida)from the Lower Devonian of Yunnan, China and its taxonomic and paleoecologicalimpliations, Vertebrata PalAsistica, 2015, 通讯作者
New genomic and fossil data illuminate theorigin of ename, Nature, 2015, 第 3 作者
Copulation in antiarch placoderms and theorigin of gnathostome internal fertilization, Nature, 2015, 第 4 作者
A new petalichthyid placoderm from theEarly Devonian of Yunnan, China, Comptes Rendus Palevol, 2015, 通讯作者
Bone gain and loss: Insights from genomesand fossil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4, 第 1 作者
The largest Silurian vertebrate and itspalaeoecological implications, Scientific Reports, 2014, 通讯作者
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1卷. 鱼类. 第1册, 无颌类:总第1册, 科学出版社, 2015-01, 第 1 作者
A review of the Silurian fishes from China,with comments on the correlation of fish-bearing strata, Earth ScienceFrontiers, 2014, 第 2 作者
A Silurian placoderm with osteichthyan-likemarginal jaw bones, Nature, 2013, 第 1 作者
A redescription of Kiangyousteus yohii(Arthrodira: Eubrachythoraci) from the Middle Devonian of China, with remarkson the systematics of the Eubrachythoraci, Zoological Journal of LinneanSociety, 2013, 通讯作者
Scales and dermal skeletal histology of anearly bony fish Psarolepis romeri and their bearing on the evolution of rhombicscales and hard tissues, PLoS One, 2013, 通讯作者
The earliest known stem-tetrapod from theLower Devonian of China,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2, 通讯作者
The origin of the vertebrate jaw:intersection between developmental biology-based model and fossil evidence., ChineseScience Bulletin, 2012, 通讯作者
Fossil fishes from China provide firstevidence of dermal pelvic girdles in osteichthyans, PloS One, 2012, 第 1 作者
Earliest known coelacanth skull extends therange of anatomically modern coelacanths to the Early Devonian, NatureCommunications, 2012, 第 1 作者
An antiarch placoderm shows that pelvicgirdles arose at the root of jawed vertebrates, Biology Letters, 2012, 第 1 作者
Fossil jawless fish from China foreshadowsearly jawed vertebrate anatomy, Nature, 2011, 通讯作者
Geochemical stratigraphy and microvertebrateassemblage sequences across the Silurian/Devonian transition in South China. Acta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2011, 通讯作者
Cranial anatomy of a primitive osteichthyanPsarolepis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Journal ofVertebrate Paleontology, 31(Special Issue: SI): 177,2011, 通讯作者
Middle Palaeozoic vertebrate biogeography,palaeogeography and climate (IGCP Project 491). Palaeoworld, 2010,19(1-2): 1-205. Special Issue. 第一作者
Carbon isotope stratigraphy across theSilurian-Devonian transition in Zoige (West Qinling), China. Bollettinodella Società Paleontologica Italiana, 2010, 49: 35-45. 通讯作者
Meemannia eos, a basal sarcopterygian fish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of China–expanded description and significance. In: Elliott, D. K., Maisey, J. G., Yu,X.-B. &Miao, D.-S. (eds.), Morphology, Phylogeny and Paleobiogeography ofFossil Fishes. München: Verlag Dr. Friedrich Peel, 2010: 199-214. 第一作者
A new antiarch fish from the Upper DevonianZhongning Formation of Ningxia, China. Palaeoworld, 2010, 19: 136-145,通讯作者
Silurian atmospheric O2 changes and theearly radiation of gnathostomes. Palaeoworld, 2010, 19: 146-159,通讯作者
Cranial morphology of the Siluriansarcopterygian Guiyu oneiros (Gnathostomata: Osteichthyes). ScienceChina: Earth Science, 2010, 53: 1836–1848,通讯作者]
A basal antiarch (placoderm fish) from theSilurian of Qujing, Yunnan, China. Palaeoworld, 2010, 19(1-2): 129-135,通讯作者
A new antarctaspid arthrodire (placodermfish)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of Guangxi, China. Vertebrata PalAsiatica,2010, 48(2): 101-110, 第一作者
脊椎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 见:“10000个科学难题”地球科学编委会. 10000个科学难题, 地球科学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191-195. (Zhu, M. The origin and early evolution ofvertebrates. In: 10000 Selected Problems in Sciences-Earth Science. Beijing:Science Press, 2010: 191-195). 第一作者
The oldest articulated osteichthyan revealsmosaic gnathostome characters. Nature, 2009, 458:469-474,第一作者
Stem sarcopterygians have primitivepolybasal fin articulation. Biology Letters, 2009, 3: 372-275,第一作者
有颌脊椎动物早期分化的化石实证. 见:沙金庚(主编), 世纪飞跃——辉煌的中国古生物学(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231-237. (Zhu, M. Evidnence for the early diversification of gnathostomes. In:Sha, J.-G. (ed.), Flying across Century-The splendent Paleontology in China.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231-237.),第一作者
鱼类部分. 见: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 古生物学名词(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72-81. (Zhu, M. Pisces. In: Chinese terms in Palaeontology(Second Edition).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72-81.) 第一作者
A new Devonian Tetrapodomorph fish and itsbearing on the fish-tetrapod transition.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2009, 29(Supplement: S): 207A. 第一作者
第五章, 古生物学思想史. 见:涂光炽(主编), 地学思想史.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7 : 147-185. (Zhu, M. &Yu, X.-B. 2007. Chapter 5, The history of paleontologic thoughts. In: Tu, G.-Z.(ed.), The history of geoscientific thoughts. Hunan Education Press, 2007:147-185.) 第一作者
第五章, 古脊椎动物. 见: 童金南, 殷鸿福(主编), 古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131-163. (Zhu, M. Chapter 5, Vertebrate Palaeontology. In: (Tong, J.-N.& Yin, H.-F. (eds.), Palaeontology.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7: 131-163.)第一作者
A primitive fish provides key charactersbearing on deep osteichthyan phylogeny. Nature, 2006, 441: 77-80.第一作者
肉鳍鱼类的早期辐射与跨古大洋分布. 见:戎嘉余(主编),生物的起源、辐射与多样性演变—华夏化石记录的启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399-416(中文), 885-887(英文). (Zhu, M. & Zhao, W.-J. Early diversification ofsarcopterygians and trans-Panthalassic Ocean distribution. In: Rong, J.-Y.(ed.), Originations and Radiations-Evidences from the Chinese Fossil Record.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6: 399-416, 885-887.) 第一作者
The origin of the internal nostril oftetrapods. Nature, 2004, 432: 94-97. 第一作者
Lower jaw character transitions among majorsarcopterygian groups – a survey based on new materials from Yunnan, China. In:Arratia, G.; Cloutier, R. & Wilson, M. V. H. (eds.), Recent advances in theorigin and early radiation of vertebrates. —Honoring Hans-Peter Schultze.München: Verlag Dr. Friedrich Pfeil, 2004: 271-286. 第一作者
A primitive fish close to the commonancestor of tetrapods and lungfish. Nature, 2002, 418: 767-770. 第一作者
First Devonian tetrapod from Asia. Nature,2002, 420: 760-761.第一作者
A primitive sarcopterygian fish with aneyestalk. Nature, 2001, 410: 81-84. 第一作者
Interrelationships of basal osteichthyans.In: Ahlberg, P. (ed.), Major Events in Early Vertebrate Evolution. London:Taylor & Francis, 2001: 289-314. 第一作者
硬骨鱼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1, 16: 44-46. (Zhu, M. Study on the origin and early evolutionof osteichthyans.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1, 16:44-46. ) 第一作者
追寻四亿年前四足动物的祖先. 见: 深海潜鱼4亿年-导读. 台湾, 2001:14-19. (Zhu, M. Searching for the ancestor of tetrapod before 400 Millionyears. In: A fish caught in time. Taiwan, 2001: XIV-XIX.) 第一作者
Catalogue of Devonian vertebrates in China,with notes on bio-events. Courier Forschunginstitut Senckenberg, 2000,223: 373-390. 第一作者
寻找硬骨鱼类的祖先. 见:沙金庚, 朱敏(主编), 创新者的报告(第5集), 古生物学研究成果专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12-21. (Zhu, M. Searching for the ancestor of bony fishes.In: Sha, J.-G. & Zhu, M. (eds.), Innovators’ Report (5). Beijing: SciencePress, 2000: 12-21.) 第一制作
A primitive fossil fish sheds light on theorigin of bony fishes. Nature, 1999, 397: 607-610. 第一作者
隔离分化生物地理学译文集. 北京: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1-326. (Chow, M.-C., Chang, M.-M., Chen, Y.-Y. & Zhu, M.(eds.). Collection of Translated Papers on Vicariance. Beijing: EncyclopediaPress, 1996: 1-340,共同主编
Un onychodontide (Vertebrata,Sarcopterygii) du Dévonien inférieur de Chine. Comptes Rendus de l'Academiedes Sciences, Serie II, 1994, 319 (8): 951-956. 第一作者
人才培养
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16年研究生开学典礼暨新职工入所教育活动中,朱敏代表导师,从读、问、情、趣四个方面对研究生提出要求,希望大家精读而非滥读,建立批判性思维,学习做人做事的智慧,培养做学问和生活中各种兴趣。
2016年5月,朱敏团队入选2015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荣誉表彰
2024年,科学家们命名了一种来自澳大利亚的体型较小的四足形类(Tetrapodomorpha)肉鳍鱼类为朱敏 哈拉吉卡掠鱼(Harajicadectes zhumini),这一物种的种名献给了朱敏。
社会任职
社会活动
2022年11月,参加腾讯科学WE大会并发表演讲。
人物评价
朱敏带领团队循着张弥曼提出的四足动物起源这个框架追索着脊椎动物的登陆历史,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朱敏取得了多项具有重大影响的成果,为解决演化生物学领域若干长期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如硬骨鱼纲起源、内鼻孔的起源、颌的起源等)提供了关键证据,使中国早期脊椎动物研究在国际上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评)
朱敏最突出的品质是坚持,他对自己的专业有信念。(《光明日报》评)
朱敏为颌起源以及鱼类登陆研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时任诺贝尔基金会副主席 Staffan Normark 院士评)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